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1

 一、掌握说明方法。

 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XX说明了(说明对象)的XX(特点)。”

 1、分类别:把XX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2、引用:引用XX,突出了XX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XX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XX有进一步的认识。

 5、举例子:具体说明XX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6、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XX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7、作比较:把XX和XX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XX的特点。

 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XX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具体说明了XX特点,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10、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显得生动活泼。

 二、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xx”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XX“,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xx”词表示XX,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XX,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三、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子、提建议、说看法或畅想未来。

 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xx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xx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xx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xx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xx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2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3

 一、字词

 1、“摒(bǐnɡ)弃那些成见,这样才能合作愉快”经理真诚地说。

 2、法国大革命始终重复着复辟(bì)的循环。

 3、犯错误时,不能想着一味地包庇(bì)孩子,而是应该好好地教育他。

 4、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他终于迸(bènɡ)发了,不仅在考试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变得谦虚、真诚了。

 5、他不好好工作经常奴颜婢(bì)膝地巴结上司,真让人瞧不起。

 6、由于人们的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数量逐年锐减,有的甚至已经濒(bīn)临灭绝了。

 7、那段时间,他写了很多针砭(biān)时弊的文学作品。

 8、我们都屏(bǐnɡ)气凝神,静静地等待最后的决定。

 9、中学毕业以后,他来到北京,投奔(bèn)叔叔,想学一技之长。

 10、虽然他失去了物质上的享受,但是他没有麻痹(bì)自己,而是积极地寻找新的起点。

 二、文学常识积累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首送别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2、诗中点题的一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文章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网htt

 3、“烟花三月下扬州”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4、李白还写过一首《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两首可以一起比较记忆)

 (二)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

 (三)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写的是动景。首句是近景;次句是远景。

 2、后两句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3、杜甫被成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四)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2、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

 3、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

知识不象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果,举手就可以摘下来。获得知识的钥匙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 八年级 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1

第9课《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 文章 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 quē )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猿鸣(yuán) 曦月(xī) 素湍(tuān)

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 总结 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2

第10课《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 散文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

相与(yǔ) 遂(suì)藻(zǎo) 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 山水画 。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3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飞(yuān)戾天(lì) 经纶(lún)

窥谷(kuī)

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4

第12课《唐诗五首》

1.文学常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

《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 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3.重点问题

(1)《野望》中尾联运用 典故 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2)《黄鹤楼》中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使至塞上》中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5)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6)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4.理解性默写

(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 句子 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与朱元思书(吴均)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野望(王绩)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 心情的句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相关文章: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与学习方法技巧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内容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2020

★ 初中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

★ 初中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册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雅松的头像
    雅松 2025年10月30日

    我是玖玖号的签约作者“雅松”

  • 雅松
    雅松 2025年10月30日

    本文概览: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1  一、掌握说明方法。  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XX说明了(说明对象)的XX(特点)...

  • 雅松
    用户103004 2025年10月30日

    文章不错《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玖玖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