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一共分为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它们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这部历史典籍总共3213卷,大约4000万个字数,记载从远古时期的黄帝,到明代末年为止的历史人物和重要的历史大事。这部历史文献有几部不是正史,如《南史》和《北史》,原先是唐代李延寿个人撰写的著作,后来才被定为正史。这部正史绝大多数是当时官方编撰的史书,时常会出现前后不一致和互相矛盾的情况。此外,这部二十四史可以说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其中的卷数还包括表格和志,这些内容对历史的阅读和理解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十四史》读后感600字
不是可怕,是厉害。
读廿四史是个寂寞而痛苦的历程。言其寂寞,就算你古文功底再好,也有太多字词需要琢磨。甚至得花大量时间去翻《尔雅》《说文》《玉篇》《集韵》《广韵》等工具书,尤其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一天十六小时,不吃不喝,能解对几段话就算很了不起了,因为很多学者也未必全对,甚至高邮二王。唐后尤其宋后的文字多浅白,可能是因为五胡等融入中原,汉家文化有断层吧。同时显得先秦史、两汉史尤为艰深,也是治史的文化学、文字学基本功。
二十四史的由来: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
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之所以被称为正史,既与这些史书在中国史部书籍中的地位有关,也与历代皇朝宣扬正统观念有密切联系。
有没有把二十六史(含新元史和清史稿)都看完的?来说下看书心得。
#读后感# 导语《二十四史》是一部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史学丛书,全书共计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至最后一部《明史》,共耗时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的巨著。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读后感频道!
篇一《二十四史》读后感600字
我们大家都知道,历史记载着一个国家、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蕴含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智慧,昭示着国家和民族兴衰更替的客观规律。鲁迅先生说过,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指引民族的未来。学习历史,对民族、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个暑假,我有幸借到了《二十四史》这本书,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历史故事吸引着我去阅读、去发现,当然,自己的认识可能不足以向外人说道,但在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有了自己的收获与思考。我不仅看了《史书》《汉书》等二十四史中王朝的兴衰,历史的更替,在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传奇故事。在连续的阅读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很多朝代的衰落、更替都源于统治者自身的一些弱点:有的生性猜忌多疑听信谗言,有的生性暴躁、暴力无常,有的目光短浅、鼠目寸光,有的骄奢*逸,有的骄傲自大,等等,总而言之他们这些性格的缺陷,在历史的兴衰和更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他们的这些性格缺陷导致了王朝的衰落。
了解昨天,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明天,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头脑,汲取宝贵的人生启迪。诸如这些帝王将相尚且存在很多性格上的弱点,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我们大家都知道李阳疯狂英语的例子,李阳在小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勤奋好学克服了自己的种种缺陷和弱点,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学习英语的好方法。由此可见,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不是不可以克服的。
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充分认识自我,在不断地学习、生活、工作中不断地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弥补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创造明天幸福的生活。
篇二《二十四史》读后感600字
如果历史是一杯香茗,读史便犹如品茶,别看一杯清澈见底,其中滋味,却需要细细茗品,是苦中带甘,还是醇香馥郁,真是无比的耐人寻味。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说过:“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翻开《二十四史》,感受历史的伟大!
通过读史,我们要学会淡泊名利的心境。淡泊无疑是一种解脱:从利益纷争之中解脱出来,从政界争执之中解脱出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用淡泊为自己撑开一片晴空。晋代的陶渊明,清廉正直,淡泊名利,因看不惯政界中的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以一首《归园田居》退隐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南山之下,每天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轻松生活,日日沉浸在乡村田园的悠闲自得之中,为自己开启了一方乐土,此淡泊名利,退隐山村之举,皆为后人所称赞。因此,人要学会淡泊。
通过读史,我们要学会奋发进取的精神。奋进无疑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只有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往上爬,才会离成功近一点,再近一点。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奋进都会给我们创造出更多的机遇,创造出更多成功的机会。战国时期的苏秦,由于学识浅薄,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的态度亦是十分冷淡,这让他大受刺激,于是决定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骨,终于学有所成。正因为苏秦拥有奋进的精神,并持之以恒地付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辛苦与努力,后来,苏秦凭着满腹学识先后去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取得了成功,被封为六国宰相,一时风光无限。因此,人要学会奋进。
篇三《二十四史》读后感600字
世上历史是何其之多,中国的历史就很多,中国有很多个王朝,也有很多个描写这些王朝的史书,他们加起来就能拼接出中国的历史。
这里面有关于每个朝代的最精华的一本书的内容,加起来一共有24部书,又称之为24史。《快读二十四史》是取24史里面最精华的东西编成的,所以叫做《快读二十四史》。里面每个传纪第一个是这个人物的生平概括,然后是原文,之后是译文。
这些是世代的人们花费自己大量的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才写成的,这些都来之不易,这些都是前人的结晶,今天,我们将他们凝结在了一起,以便于阅读,在阅读的时候,有谁不去感叹这前人的心血呢?
但是受有些时候时代的影响,记载有可能不太全。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吧,当时史记要记载汉武帝几位皇子的生平,但是因为一场太子谋反案,而有三个加入进来的皇子就不能写他们的生平了。
当我们在读这些前人所写的历史时,也不免要想一想他们写史时所要面对的那些困难了。这些困难会对他们写历史造成多么大的影响啊!但这些,就只能留着去让后人中的有心人去填补了!要不然,就一直遗憾下去。
可惜的是,今天在读这本书的,有几个能体会到当年写史时史学家的痛苦之处和艰难还有付出的心血结晶呀!他们干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来忍受着失去青春耗费心血的痛苦来写史呢?尤其是司马迁,都受了刑了,还要坚持写史。
这些写史之人有一部分不是自己的意思,有的是做官,有那种官,专门写历史的,还有是继承父愿,比如说司马迁。今天的我们读他们的智慧结晶,也读他们写史的故事。
篇四《二十四史》读后感600字
前几天,我读了《二十四史》这本书,书中有一篇小故事,它讲述了时间在古时候的重要性。在打仗时,速度与时间的把握成为了制胜很关键的一方面,往往速度迅速的部队能够大破敌军从而取得胜利。它使我对时间有了新的观念。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军大败袁绍,袁绍从此一病不起,几年后去世了。袁氏集团开始内斗,长子袁谭联合曹操杀了袁尚的大将、夺了他的地盘。随后袁谭在与曹操的斗争中兵败被杀。袁氏兄弟只好逃入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乌丸地区。
曹操率军出征,郭嘉见大军进行缓慢便对曹操说:“兵贵神速,我军现在是远征千里偷袭敌人,带着这么多的军用物资,行军速度肯定快不了。不如先留下沉重的军用物资,让士兵轻装前进,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突袭。”曹操觉得郭嘉说得有理,就命令部队轻装前进,果然取得大胜。
看完这个故事,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紧张生活很需要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加紧,我们应该很快的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要想享受这种生活就必须把握节奏,珍惜时间,该干什么快干什么。
作战时,时间就是胜利;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时间就是明天的一点精力……
篇五《二十四史》读后感600字
我稍微看了一下《二十四史》,发现皇帝是最不能犯错的一个人,一个小错,就会酿成大祸。而在历代的皇帝中,唯有唐太宗,到死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有了愿意受批评的皇帝,也就有了敢于批评的大臣。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创造了中国历最清明、最和谐、最兴盛的一个时期。他活到52岁。是在壮年时就去世了,他如果活到老年,唐代肯定会更兴盛。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中国人遭受的灾难比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多。中国的天灾更是频繁和严重,有的会连续七年干旱。在每个朝代几乎都有因饥饿而死的人。
浅读《二十四史》,我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优点和缺点。中国人吃苦耐劳,肯学习。但凡是都具有两面性,在有优点的同时,也会有弱缺点。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长处,也都有各自的短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包容。
不用一辈子,我看了3、4年吧,看到了宋史。
24(25、26)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史、南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中,民国时期,曾经为清朝修史,但是由于北洋政府时局混乱,书刚刚成稿,还没有整合(多人创造,没有汇聚到一齐)校对,书院就被查封,后来这群学者草草将书整合出版,错误颇多,后来虽几经改变,质量还是很难和24史相媲美。所以,如果24史加上清史稿,就是所谓的25史。
24史中,以元史成书最为仓促,错误最多。元史是明朝宋濂等人编修,大量利用元朝的实录,基本上不加考证,加上元朝蒙古族人的名字多位直译,或者是作实录的时候,先翻成汉文,再翻成蒙文保存,宋濂等人又翻译成汉文,来回来去一折腾,名字错误就在所难免了。所以,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官修了新元史,后来徐世昌把它加入正史的行列。所以也有26史的说法。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24(25、26)史中,很多是重复的,我们需要读的就是前四史,后面我选择的是晋书、北史、南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首先,由于我们不可能花钱买这么多书,下载就成了大问题。所以,我宁愿少下点,就选择了北史、南史,而放弃了魏、周、北齐、宋齐梁陈。当时我看北史里有隋的部分,就为了抢时间没读隋书,估计犯了个错误,以后补吧。
其次,我发现了唐书和五代史都有新旧,我就查了一下,发现新的都是文人写的,以欧阳修为首。我觉得文人没多大谱,都是“羽扇纶巾”的货,所以我宁愿相信史学家,选择了旧唐书和旧五代史。
最后,我犹豫再三,为了赶时间,还是放弃了辽史和金史。如果你有时间,可以看看。毕竟我比你大五岁,时间没那么充裕了。
总结下来,我们要看的大概在13-15本左右。我看了9本半,除了史记比较有意思,剩下的大多枯燥无味,你会发现,其中至少80%的人,你都不认得。这还得基于你史学基础较好,涉猎范围较广的情况下。这80%中,有意思的,比如晋书中有人学驴叫,旧唐书藩镇割据中有绵羊屠城记等等,仅占不到1%。所以,你应该有这种心理准备。我一般是一天读2篇。旧唐书我读的最快,一天4篇。如果你要是较真,什么难写的字,不懂的句子啦,什么年号啦,都要查,那估计速度会慢更多。所以,只要大意通了,别和它较真即可。我建议你拿个年代表,字典后面都有的,这样可以随时查年号。我自己是把周、秦、汉、三国、晋、隋、唐、五代、宋的皇帝顺序都背下来了,这个不算太难,建议你也分批次背下了,帮助应该不小。(我仅读到宋史,后面的也应该背)。
中国历史的难点,本来有四大块,就是中国四个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由于三国的大热,所以基本上学历史的,对这块都烂熟于心。别说什么五子良将,你知道个董厥樊建,也没什么了不起。
春秋有四大强国,按照这个路子走,也许会好一些。
传说中的十六国是我攻克的第一个难点,由于比较用心,还勉强说得过去。十六国这个称呼不准确,永嘉之乱,也就是所谓的五胡乱华以后,中国除了五凉四燕三秦两赵夏成汉之外,还有冉魏、翟魏、西燕、仇池、后蜀、鲜卑宇文、鲜卑段、吐谷浑、柔然、代国(北魏的前身)等割据政权。要说是26国,还勉强可以。
十国没办法,就得背,分地区吧,四川有前蜀、后蜀;中间有吴、南唐、吴越、荆南、楚。南方有南汉,东南边有闽,北边有北汉。建立者怎么灭得都应该知道。这个挺费劲,不过如果你真的读了前面那么多,还背了皇帝,甚至超过我背了年号,那么这个玩意就不值一提了。
五代好点,有点历史基础的人,对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柴荣都不会陌生,可能也会知道60多才当皇帝的李嗣源。这就差不多了。五代皇帝每个朝代都不多,就后唐4个,加上李克用才五个。
如果你有不懂的没人问,问问我也可以,共同讨论讨论挺好。历史这东西,主要是兴趣,所以我一般会同时听一些评书或者是别的,比如谢涛的听世界——春秋就讲的还可以,也挺逗的,可以去听听。王立群老师的读史记,已经很不错了。王立群老师精于汉初历史,楚汉相争到汉武帝的历史,即便后人能力超过王立群老师,也就讲成这样了,最多换个角度而已。这个对你的史记学习应该有帮助。现在有白话二十四史,基本都是直译,应该错误不算多。北京的书店买不到全套,只有几本,如果你需要,我可以给你发过去E书。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玖玖号的签约作者“裘振巧”
本文概览:二十四史一共分为二十四部纪传体正史,它们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
文章不错《24史分别是哪二十四部史书》内容很有帮助